99文库 > 实习报告 > 专业实习报告 > 生态群落实习报告范文

生态群落实习报告范文

时间: 云霞2 专业实习报告

生态群落实习报告范文大全

实习是大学进入社会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好的锻炼机会,也是大学生到从业者一个非常好的过度阶段,更是大学生培养自身工作能力的磨刀石,作为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能否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好实习内容,培养好工作能力,显的尤为重要。

生态群落实习报告一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内容

(一)、生产

长武苹果长势好的原因

长武的气候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的影响下使得苹果的品质好。主要的生态因子:

(1)、光照

长武海拔在1200米以上,太阳直射,光合作用较强,光照效果较好,日照时间长,光照足,比杨陵的光照时数多500到1000,有利于果树的生长,使得苹果的品质好。

(2)、温度

长武属暖温带,冬长而冷,夏短而热,年均温9℃,年降水量584mm,昼夜温差大,早上和夜晚温度较低,白天温度高,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使得苹果的糖分积累较多,口感好。

(3)、土壤

长武县地区的土壤为典型的黄土。土壤和盐酸的反应强烈,说明土壤种有大量的碳酸钙。黄土高原的岩石主要是沉积岩。

土壤的相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为果树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果树从中吸取适宜生长的营养成分。土壤也为其提供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使得苹果的品质得到提高。

(4)、干燥度

干燥度是最重要的因素。长武与洛川在一个气候带上,土壤相关性质大致一样,光照也差不多,但是两者干燥度不同,而导致苹果品质不同。

干燥度是一个综合指标,是指降雨量,风速,各种因子的综合。长武的年均干燥度为1.5。这个干燥度不是很干也不是很湿的。在这个干燥度下,苹果很干净,没有锈病或病虫害等,引起苹果的口感不同。

各种生态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作用,使得苹果的品质好于其他地区。 土壤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光照较强,温差大,干燥度适宜等因子互相组合,以影响果树的生长,提高苹果品质。

(二)、自然

1、几种土壤类型的比较及作用的生态因子

(1)、黑垆土

成土过程分析:

主要成土过程:腐殖质的累积过程

次要成土过程:碳酸钙的淋溶与淀积及隐粘化过程

土壤剖面特征

1)熟化层: 0—30厘米,淡棕色,干,质地中壤,团粒和团块状结构,坚实,有中石灰反应。侵入体主要为根茎的残体和动物活动的洞穴,且量多,有少量的砖,瓦块。

2)耕层: 30—42厘米,呈暗灰色,潮,质地砂壤,土壤结构类型为团块状,紧实,中石灰反应,根系量少。

3)腐殖层(诊断层): 42—122厘米,暗灰褐色,潮,质地重壤,团块拟棱柱状,土壤稍紧实。碳酸盐比较多,石灰反应强,有大量的假菌丝,基本无植物根系。

4)石灰淀积层: 122——134厘米,黄棕色,潮,质地中壤,有少量的假菌丝,强石灰反应。

5)母质层:134厘米以下,浅棕色,润,质地砂壤,土壤紧实,石灰反应强。

2、成土因素:

(1)、气候条件.

黑垆土分布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7—11℃,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2—7.5℃,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22—25℃,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2600—35000℃,无霜期150—210天,年降雨量320教师演讲稿 —650毫米,干燥度1.25—2.0,年蒸发量1600—2400毫米,为降水量的3—4

策划书 倍。气候总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少雪,春干秋湿,四季分明。

(2)植被

黑垆土区主要植被为草甸草原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在阴坡和沟坡地分布有灌丛草甸类型。

(3)成土母质

能力,是土壤肥力不断提高。

(3)、塿土

成土过程:塿土大体上分为两大层段,上段为覆盖层,下段是自然褐土剖面,是褐土的一个亚类,其成土过程与褐土相似。

主要成土过程:粘化过程

次要成土过程:腐殖化过程、碳酸盐淋溶淀积过程

土壤剖面特征:

1)覆盖层:0—55厘米,灰棕色,整改方案干,质地轻壤,柱状结构,紧实,中石灰反应,植物根系多。

2)褐土层(诊断层):55—125厘米,灰褐色,润,质地重壤,棱柱状结构,坚实,石灰反应极弱,少量植物根系。

3)碳酸钙层:125—140厘米,淡灰棕,干,棱柱状结构,很坚实,强石灰反应。

4)母质层:140厘米以下,浅灰棕,干,质地中壤,棱柱状结构,稍紧实,中石灰反应。

成土因素:

塿土为褐土的一种,一般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地下潜水位在3m以下,母质各种各样,有各种岩石的风化物,但仍以黄土状物质为主。年平均气温10~14℃ 降水量500~800mm,蒸发量1500~2000mm,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季风性气候,其自然植被以辽东栋、洋槐、柏树等为代表的干旱明亮森林以及酸枣、荆条、茅草为代表的灌木草原。

(4)、黄棕壤

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腐殖质化过程

次要成土过程:粘化过程及淋溶过程

土壤剖面特征:

1)淋溶层:0—90厘米,黄褐色,润,质地轻壤,块状结构,稍紧实,有大量植物根系以及根和茎秆残体,无石灰反应。

2)淀积层(诊断层):90—190厘米,红棕色,干,质地中壤,块状结构,坚实,有较多的铁锰化合物胶膜。

3)母质层:灰褐色,潮,质地砂壤,块状结构,稍紧实。

成土因素:

黄棕壤分布于亚热带北缘夏季高温,具有亚热带特点:冬季寒冷,具有暖温带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5~18℃,10℃ 以上的积温为4500~5300℃,无霜期210~250天。年降水量为750 ~1000毫米,山区大于1000毫米。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育常绿阔叶树种。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干枚岩和砂页岩风化物。棕壤地区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而且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盐分和游离碳酸钙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由于落叶阔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从而阻止了土壤灰化作用的发展,但白浆化作用却常有发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见到。

(5)、暗棕壤

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腐殖化过程

次要成土过程:脱硅富铁铝化、弱粘化和淋溶过程

土壤剖面特征:

1)枯枝落叶层:0—5厘米,新鲜及半腐解的掉落物。

2)腐殖质层(诊断层):5—22厘米,暗灰棕色,润,质地砂壤,团里结构,稍松,有大量植物根系。

3)淀积层:22—62厘米,灰棕色,潮,质地砂壤,图案狂状结构,稍紧实。

4)母质层:62厘米以下,棕色,润,质地轻壤,团块状结构,紧实。 成土因素:

暗棕壤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一年中有水热同步的夏季和漫长严寒的冬季以及短暂的春秋两季。由于分布地域辽阔,从小兴安岭至青藏高原东南部,因此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很不一致。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年均温-2-8℃。东北地区年温差较大,而日温差较小;西南高山地区则年温差较小,而日温差较大。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28℃, 最低极值可达-45℃,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5-25℃。土壤冻结时间约7个月。

(6)、黄褐土

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淋溶淀积过程

次要成土过程:粘化过程幼儿园工作总结

土壤剖面特征:

1)枯枝落叶层:0—8厘米,灰褐色,润,块状结构,质地中壤,疏松,有大量植物根系,少量石块。

2)淋溶层:8—40厘米,淡灰褐色,润,质地重壤,柱状结构,紧实,无石灰反应。

3)粘化淀积层(诊断层):40—180厘米,褐色,潮,质地重壤,棱柱状结构,紧实,有大量的铁锰结核,弱石灰反应。

4)母质层:180厘米以下,黄褐色,润,质地粘土,棱柱状结构,紧实。 成土因素:

黄褐土分布于秦岭以南海拔900米以下的河流阶地、丘陵和地山地区。黄褐土地区年年平均气温12-15℃,年平均降水量700—1100毫米,东西水热条件的差异,对土壤的粘化过程和淋溶过程有着明显的影响。黄褐土地区的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或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的混交林。成土母质为黄土状物质和粘土。

(7)、淋溶褐土

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粘化作用

次要成土过程:有机质蓄积过程

土壤剖工会工作总结 面特征

1)有机质聚集层: 0—40厘米,暗褐色潮,质地为重壤,团块状结构,稍松,无石灰反应,有大量的植物根系。

2)粘化层(诊断层): 40—120厘米,黑褐色,润,质地重壤,柱状结构,稍紧实,强石灰反应。

3)黄土母质层: 120——290厘米,红褐土,干,质地中壤,坚实。

(8)、砂质潮土

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潴育化过程

次要成土过程:熟化过程

土壤剖面特征

1)熟化层: 0—30厘米,淡黄色,潮,质地中壤,土壤结构类型为块状结构,稍紧实,有大量的植物根和茎秆残体。强石灰反应。

2)潴育层(诊断层): 30—105厘米,灰绿、灰蓝、灰黄交替,湿,土壤质地为粘土,层状结构,土壤紧实,石灰反应强,有大量的绣纹绣斑,少量植物根系。

3)母质层:在105厘米以下,灰褐色,潮,质地为重壤,块柱结构,紧实,强石灰反应。

成土因素:

成土母质为黄土沉积母质,褐土区居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20℃,≥10℃的积温3500-4500℃(燥褐土区高于此数),故光热资源丰富,一般为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年降水量550-650毫米,但年季分配不匀,易受干旱限制。 成土过程分析:成土环境淋溶褐土与上述石灰性褐土在发育程度上与形态上相比较,仍保留了明显的母质残存特性。而淋 工作报告 溶褐土是粘粒悬迁粘化明显,具有明显粘化层。

2、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

1)、生态系统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

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经度或纬度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称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2)、 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植被分布,称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植被在陆地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状况。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南到北的规律性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与此相应,植被也形成带状分布,在北半球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

3)、植被分布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以水分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这种分布格式,称为经向地带性。

4)、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地球上植被分布的带状排列,不仅表现为在平地从南到北的变化,而且也表现在山地从下到上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的升高,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生长季节逐渐缩短,太阳辐射增强,风速增大,水分和土壤条件也发生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植被也随海拔升高而发生改变。通常表现为依次成条带状更替。如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矮曲林、高山冻原。

植物的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都是我们所发现的生态序谱结构的个例。 因此,高山上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的更替现象叫做“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而不是“某个群落的垂直结构”。

5)、非地带性分布

受地形、地质构造、土壤矿质、土壤温度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会产生非地带性生态因子的特定组合,是该地生态特征不符合地带性变化规律特征,形成各地带内部局部区域的差异,山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就是这样形成的。

3、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Costanza等于1997年在《自然》上首次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该研究组评估全球生态系统的服务每年总价值在16万亿~54万亿美元,平均为33万亿美元,该数字是全球GDP的1.8倍,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价值就占到了全球GDP的26. 1%[1]。同年Daily等编著的??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书, 评估了不同地区森林、湿地、海岸等近20例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2]。我国90年代后期, 在全国水平或单个区域上均进行了广泛研究。侯元兆等对我国森林资源在土壤保持、涵养水源以及固定CO2、释放O2 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 3],得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服务功能[4]。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许多的功能,对生物和人类具有一定的有益作用。

1)、直接作用

1.1提供林木、林副产品。

林木产品:据《1998年中国林业统计指标》[5],1998年中国人工林及农牧产品的总产值为679.31千万元,加上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的相应价值235.31千万元,1998年林木产品价值为914.617千万元.

林副产品:我国有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

1.2旅游资源

根据《1999年国家统计年鉴》[6],游览在整个旅游中所占的比重为4.3%。按此比例估算,1998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游憩功能的 活动总结 总经济价值为133.02千万元。森林生态系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人们可以陶冶身心,释放情绪。

2)、间接作用

2.1涵养水分的作用

森林通过三个水文作用层对降雨进行截留、吸持,削弱了降雨的侵蚀力;同甘苦枝落叶和根系作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的抗冲、抗蚀性能,增加土壤渗透率,延长径流形成时间,减少地表径流量;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起到良好的水源涵养作用。[7]

森林涵养水源的可以根据森林区域的水量平衡法[8]来计算,通过计算得知森林涵养水源的量,从而得知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2.2释放氧气固定二氧化碳的作用

全球C 循环中, 对大气CO2 浓度平衡影响的是全球生物C 循环和人类生物C 循环是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和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分, 固定大气中的CO2, 释放O2, 将生成的有机质储存在自身组织中的过程。陆地生态系统中, 森林生态系统是对C 循环影响的自然因素, 其地上部分及土壤中的C 储存量分别占全球陆地植物和土壤中C 贮量的83% 和63% 。森林是CO2 的主要消耗者, 它主要以CO2 作原料, 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固定和储藏碳, 同时释放出氧气。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 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9]

以周广胜[10]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研究成果为依据,根据光合作用计算森林光合固碳释放氧气的量,固碳释氧气分别采用中国造林成本法

273.3yuan/t C和369.7yuan/t 氧气[11]进行评价,从而得知森林释放氧气固定

二氧化碳的能力。

2.3营养物质储藏和循环作用

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环境中的营养元素进行吸收,固定在体内,通过食物链的物质循环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进行运转。森林成为全球生物地球循环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森林营养物质积累量的计算中,以各气候带营养元素N、P、K在植物体内的百分含量[12]为依据结合各种数据据,从而计算出森林中营养元素的量。

2.4水土保持

森林保育土壤的效能表现为: 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茂密的森林凭借它庞大的树冠, 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 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林地下强壮且成网络的根系, 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 从而起到有效的固土作用。

森林可减少径流泥沙量, 优化水质, 减少水土流失。森林通过冠层截留, 有效地减弱了降水对地表土层的侵蚀; 凋落物的过滤作用使径流中的泥沙明显减少; 森林土壤的良好渗透性使地表径流限度地转变为地下径流; 林地土层中的根系纵横交错, 具有固结土壤, 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作用。因此, 林区的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都很小, 河流泥沙含量及有机质的流失也随之减少, 水质良好。森林减少了地表径流, 因而亦减少了水土流失。

2.5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在《中国濒临动物红皮书》[13]记载的164种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中,生境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物种占68.3%,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各类生物提供繁衍生息的场所, 而且还为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形成提供了条件。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地球经过40亿年生物进化所留下最宝贵的财富, 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据研究表明,由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约为3万亿美元, 占全球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价值(约33万亿美元)的11%。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一定的作用。森林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的稳定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三)人类参与下的生态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原因:

黄土高原地区几乎到处都存在水土流失,其中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的水土流失面积45.4×104km2,占该区总面积的69.99%,年均输入黄河的班主任工作总结 泥沙达16亿t。年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 的面积就有29.2×104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45.01%,大于5000t/km2 的面积有16.6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25.59%[14]。其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种大的类型,即: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应占主要地位。

(1)、自然因素

1)、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深厚的黄土土层与其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能很弱,沟道崩塌、滑塌、泻溜等混合侵蚀异常活跃。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与黄土的深厚松软直接有关。黄土从南到北颗

粒逐渐变粗,粘结度逐渐减弱,土壤侵蚀模数也相应由南向北逐渐加大[15]。

2)、 黄土高原的地形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所以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现象。

3)、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因素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4)、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2)、人为因素

1)、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

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黄土高原长期以来盲目毁林毁草垦荒,陡坡耕种,导致改地地区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过度的樵采使该地区大片森林遭到砍伐,高强度、集中连片的樵采使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植物群落迅速退化,从而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2)、 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不仅毁坏林草植被,而且增加地表粗糙度,造成土壤易被冲蚀,导致水土流失,特别是上世纪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农户散养牲畜破坏林草植被较严重。

3)、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该地区政府对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重建的难度认识不足,没有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任意开采挖掘,破坏林草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和丢弃“三废”,危害林草生长,也加速了水土流失,特别是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生态恶化还在扩展。

治理措施:

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2、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着力建设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林草建设为重点,抓住蓄水、节水这个关键,走综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林种草。要 安全工作计划 根据实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特别要引导群众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实施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蓄存降水,发展窖灌等节水农业,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搞好产业开发。促进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加

快恢复植被进程,使生态环境尽快向良性转变。

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大力发展集雨节水灌溉,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依法保护水土和林草资源,把已建成的拦沙、治水工程管护好、经营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最后,从减少江河水患压力出发,整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提高治理规模、质量和效益。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统筹安排,集中连片治理,发挥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逐步实现水不乱流、泥不出沟,在较短的时期内,使省内河流泥沙含量明显降低。造福本地群众,惠及下游人民。

2、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致造成了全球化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压力有增无减,环境危机日益严重。我们需要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使其减少污染,受人类的影响少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城市规划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或更迭都将大规模改变区域景观格局,导致区域环境变化,潜在地影响着区域环境功能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态. 我国东部港湾地区同时也是城市密集区、快速城市化地区. 这些地区经济超常规发展,城镇空间扩张迅速,特别是随着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向港湾湿地扩张,原有具有调节陆海相互作用功能的湿地生态系统正在发生大规模、快速、深刻的变策划书 化其生态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受损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习期间发现,从秦岭山上往下人类逐渐增多,环境受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多,植物的分布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作物种类和数量增加。

秦岭的植物垂直分带明显,我们在平和梁爬了大概500海拔高度,看到了桦树,华山松,油松,草甸等。在沿秦岭的路途中看到了植被的垂直变化,很明显。 秦岭北坡600—1000m为低山丘陵农田区,仅有散生树木,常见的有杨、槐、柳、椿等树。低山丘陵带有散生栓皮栎、侧柏。陡坡有栎林、混交林、侧柏林等。在海拔1000m——2500m主要群落有华山松林,栎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到了海拔2300—2600m之间(即我们在从平梁到草甸的途中)主要以桦树为主。我们在爬山过程中之所以看不见大片的桦树林是因为树木砍伐,人工造林的原因。高山针叶林带一般分布于海拔2500——300m。下段为冷杉,上段为红杉,林下有灌木丛。海拔3300m以上主要为灌丛草甸、草原。我们可以看出,秦岭的植物分布主要与海拔高度有关,这也是我们从汉阴到宁陕一路过来,由于海拔的不同而所看到的植被不同的原因。

关中地区,地势平缓,海拔相对低。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原因,关中地区植被主要以农作物为主。冬春季为小麦,夏秋季为玉米。还分布有苗圃和果园。所以关中地区是陕西主要的粮仓。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今年在国家综合治理下,采取的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就我们经过的几个重点地区的植被特征做一分析:

宁陕县:宁陕县地处我国南北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区,森林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向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带受海拔高度变化的影响,森林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自低向高可分为5个林带: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栓皮栎林带、针阔混交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

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但是由于年平均气温低于汉阴和石泉县,所以水稻为一年一季,期间和玉米轮流种植。海拔低地区,植被以阔叶林为主。宁陕县城到火地塘林场附近以灌木为主。火地塘林场到平梁保护区以针叶林乔木为主,海拔到了2500m左右出现杉树类和高山草甸区。

关中地区:渭河以南,农作物主要为小麦,同时有大量的苗圃和果园 结题报告实习途中尤以苹果园居多),渭河以北主要以小麦为主要农作物。

长武县:其实从口镇镇开始,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黄土高原比较典型的植被特征,草地,灌木为主,到了长武也是这样。在塬与塬之间的峡谷中可以看到一些高大的乔木,基本以灌木为主。原上面是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可以看到主要种植小麦,在泾河河岸旁种有少量水稻。在黄土高原区我们看到了水土保持的成果:大片的森林。

3、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不是自然的主人,同样,自然也不是人的主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人与自然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和谐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一致关系,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一致关系。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关系,即在人类的自我观念中包含自然界的本质规定性,在人之为人的意义上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

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关系是指人与自然存在物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界协同发展,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营造出一个美丽、完整、稳定的现实自然环境。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是人性意义上的和谐,它存在于人的本质之中;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是现实性的和谐,它表现在人类加工改造自然界的现实活动之中。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关系是;内在和谐是外在和谐的根据,外在和谐是内在和谐的表现。人只有首先达成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才能创造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觉得很辛苦,但是经过几天的努力,所有同学全都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同学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克服了许多困难,进一步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增进了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就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增长知识的实习,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以实地实物为例,又进一步向我们讲授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让我们有一个自己动手的机会。

这次实习对我有很大的益处,使我受益匪浅,这次实习给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生态群落实习报告二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霍山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生态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通过对霍山的实习研究,对霍山周围环境的植被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霍山的植被覆盖情况以及植被物种的来源等,对以后预防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霍山植被覆盖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植被分布的方法,培养生态分析能力。

4、用皮尺和米尺分别测量10﹡10,5﹡5,1﹡1的样方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胸径等数据。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生态学实习报告。

三、实习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植被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观察分析。

2、初步对几大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兴唐寺、霍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霍山的植被分布特征,学习分析植被特征的方法。

四、实习安排

6月5日到6月10日

实习地点:霍山

1.动员准备阶段

通过实习动员、实习情况介绍,使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及要求达到的目标。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时间为一天。

准备工作包括:(1)每班按4-5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习组长;(2)检查野外用品,及其它劳保装备(手套、铁锹等);(4)了解野簿的记录格式。

2.教学阶段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为期一周。

基本训练内容有:(1)植物的鉴别;(2)霍山地形植被特点;(3)植物标本野外采集;(4)室内标本制作;(4)标本的鉴定、描述和保存;(5)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

要求有: (1)每天及时整理当天收集的资料、清绘图件及上墨;(2)每天要作实习小结;(3)每天预习与第二天实习有关的内容。

3.编写实习报告阶段

编写实习报告主要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实际调查资料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时间为为3-4天。

要求:(1)教师讲明资料整理的目的和要求,图件的格式、报告的提纲;(2)学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完成图件的编绘及报告初编;(3)教师认真辅导,审阅图件、批改报告初稿;(4)学生用三分之一时间修改,清抄。

4.实习研究方法

(1)、霍山植被研究方法

本次实习主要是运用样方法测量植物数据,首先,用皮尺量出一个10﹡10的样方测量乔木,5﹡5的测量灌木,1﹡1测量草本植物。然后用米尺测量各种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然后,记录植被分布状况,制作物种分布曲线。

(2)、野外实地调查测量

第二天是实习的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主要是在霍山脚下做植被调查,选了两块不同类型的样地来进行实地调查,一是用样方法来对样地分别进行了乔木调查、灌木调查、草本调查了解了样地的植被物种构成,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二是采用了相邻样方法对样地进行了物种调查并绘制出来物种——面积曲线,以此来确定最小样方面积。

六、实习作业

1、霍山有哪些植被及植被的作用?

种类:霍山有野核桃、毛榛子、白桦树、美蔷薇、辽东栎、鹅耳枥、槲栎、华北落叶松、油松、连翘等。

作用:(1)保护生态环境(2)水土保持(3)吸收水分.制造氧气..吸收粉尘和二氧化碳.有温室效应(4) 防止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5)经济价值(6)观光价值

2、霍山常见的物种

常绿阔叶树种有:落叶松、白桦、桑寄生、辽东栎、黄花柳,紫椴等树种。

常见的灌木有美蔷薇、黄刺玫、土庄绣线菊、小叶鼠李,山梅花,铁线莲等

常见的草本物种有老鹳草、山梅花、羊胡子草、白茅、地榆、柴胡、桔梗、野生豌豆、玉竹、甘菊、等。

七、实习心得

在本学期六月五日到六月十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生态学综合实习,地点主要位于霍山兴唐寺。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基本掌握了野外实习考察、实验数据的采集、室内分析和数据处理分析等技能和知识。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霍山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霍山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分布特征,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植被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各种植被的辨认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活了如何测量植被各种数据。通过这次霍山的实习,更加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各种实践中的技能,锻炼了动手与动脑能力。实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霍山景区实习,了解认识霍山地区的植被,并了解其药用和经济价值,对霍山景区的实习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有学习了植被的研究方法,培养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第二个任务就是测量霍山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各种数据。首先,用皮尺量出一个10﹡10的样方测量乔木,5﹡5的测量灌木,1﹡1测量草本植物。然后用米尺测量各种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学的一些基本调查方法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另外在野外较为艰苦的环境中也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这次实习重要的不是几个干枯的数据,而是学会测量的方法,学会的是实践的技能。实习第二天的下午,我们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认识霍山地区的代表植物并了解了这些植物的药用以及经济价值,不仅让我们更形象的了解了植物的形态,而且还切身体会了植被的分布如何去分析。

在实习当中我个人的感悟很深,因为我们整天坐在教室里,即使老师讲的再生动也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狗尾巴草,我们在课本上听得耳朵都疼了,但是还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有些是认识但是不知道名字,等到老师说出名字才恍然大悟,有的是认识却不能和名字联系起来。让我明确的知道了如何动手学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短短五天的实习很快过去了,心中有点舍不得。在实习当中和同学相互帮助,遇到险要的地势我们相互搀扶着上山,在实习中增进了同学的友谊。因为实习需要所有同学的共同合作在测量当中各位同学各自分工,各自负责不同的测量工作,缺少了任何同学都会影响到测量工作的进行,让我们学会了相互团结。总之实习让我学会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会了理论教学所不能给我的,提高了实践实习能力。

就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增长知识的实习,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以实地实物为例,又进一步向我们讲授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让我们有一个自己动手的机会。希望学校以后会安排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

生态群落实习报告三

实习概况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正是随着全球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通过一学期的《环境生态学》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环境生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加我们的实践认识,老师精心组织安排了这次教学实习,我们也最终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

20_-11-3,晴。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早上八点乘坐学校班车,从学校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青岛_国家森林公园,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于下午四点多返回学校。这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受益匪浅。

实习内容

1、_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青岛_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含柳花泊街道办事处全境,并与胶南相接。小_属崂山山系,为燕山期形成的花岗岩山地,整个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13公里,宽约8公里,总面积约为104平方公里,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辖区40平方公里,境内有名称且海拔百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0余座,主峰大顶海拔724.90米。

_脉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险、清、幽于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台筒,大黑涧,扎营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峰环列周围,小_群峰迭翠,怪石嶙峋,常年云雾缭绕,瞬息万变,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素有“东崂西珠,双珠嵌云”之说。小_地处海滨,景物独特,层峦叠嶂,奇峰陡峭,曾被前人列为胶州八景中的第一胜景。

2、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_国家森林公园属于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其植物群落主要为落叶阔叶林林,又称夏绿林。它是温带地区湿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的植被,该生态系统内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8~14℃,一月平均气温多在0℃之下(—3~—22℃),7月平均气温24一28℃,年降水量500~1 000mm。由于这里冬季寒冷,树木仅在暖季生长,入冬前树木叶子枯死并脱落,土壤为褐色土与棕色森林土较为肥沃。

森林在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

(1)森林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种基因库。多种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森林中蕴藏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使人类宝贵的财富。

(2)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调节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有重要作用。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气含量大,并且蒸腾还可以吸收热量,使空气湿润,气温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4)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防止污染的作用:森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并且森林对眼成和粉尘有明显的过滤、组织和吸附作用,净化了空气;通过对大气中某些有害气体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可以防止污染

(5)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屏障,在防护林和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灾、旱涝灾还可以得到防止或减轻。

(6)除此之外,森林还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人类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叶、花、果、茎、树皮、树脂、树胶、树液等和经济林、以及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

还有,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类型,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1、森林的气候湿润,适宜阔叶林木,高大的乔木生长,长成的树木可以为社会提供木材,实现其经济效益。2、森林植被的结构清晰,上、中、下及地表都生长着相应的植物,可以收获高大树木的同时,收获生长在阴湿环境中的真菌、人参等,推向市场也有很大的经济效益。3、森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可以配合种植一些农作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3、森林生态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作用规律

森林是自然界多种环境中的一种类型,而森林不是单独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它同样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两者会构成相互平衡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有:

(1)林通过自身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可以起到净化和维持环境质量的作用,比如防止污染、净化空气等的作用。

(2)森林通过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影响局部的气候条件,从而影响周围境的气候状况,使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更有利于自身植被的生长。

(3)森林有时还影响环境的水文状况,降雨量等。

(4)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反过来,环境对森林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环境的气候状况会影响森林植被的生长,决定植被覆盖率,植被的状况决定着森林的很多作用和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5)环境中的生物可能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对森林中原有的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6)人类的作用对环境的破坏,使环境恶化,进而限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

4、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方法

基于环境生态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及研究领域的拓展,环境生态学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2、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实验结合;3、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4、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以及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丛生台学发展史来讲,野外研究方法(定位、半定位田间实验)是首先产生的,并且是第一性的。因此做好野外的调查研究是环境生态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主要的调查方法有:

(1)收集现有资料。从农、林、牧、副、渔业资源管理部门、专业研

究机构收集生态和资源方面的资料,包括生物物种清单和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及土壤类型地图等形式的资料。

(2)收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规划及

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物种等资料。珍稀和濒临物种保护的规定、环境濒临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

(3)现场调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对环境评价区进行现场调查,

取得实际的资料和数据。评价区生态资源、生态系统结构的条查可采用现场勘察和网络定位采样分析的传统自然资源调查方法。

5、_国家森林公园实习成果

(1)气候:小_属暖温带海洋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季风大雾多,回暖慢,夏季多东南风,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空气湿润降水集中。秋季季风下降慢,雨量渐减,全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2摄氏度,最热的八月份平均气温25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79天,初霜一般在十月中旬,最早十月二日终霜一般在四月中旬,最晚四月二十六日。全年日照2515小时,平均日照率57%。

(2)地质:小_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第二隆起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岩石以青山组火山类层十分发育,在小_地区出岩极为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为主。(3)土壤:花岗岩和片麻岩风化物为主的成土母质上发育或形成的棕壤占的比重量大,所处的地形部位较高,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较为贫瘠。

(4)植物:由于此次实习时间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连续几个月的干旱使许多山上多数植物特别是低等植物已干旱枯死不能分辨其类型。小_山脚至半山有少量土覆盖,植物多分布在有土覆盖的地方。主要植物为:美国黑皮松(系飞机播种所形成的,占小_植物面积的绝大部分主要分布在小_山脚至半山)、刺槐、榆树、芦苇、茅草、野梨树、野山楂树等零星分布其中。山顶岩石上生长着少量低等的植物如苔藓、卷柏。由于小_海拔仅724.9米,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不超过6摄氏度因此植被随海拔的增高变化不明显。小_森林植物中多为人工种植。其树木均处在幼年期,森林结构简单而清晰,分为乔木层(美国黑皮松和落叶乔木)、灌木层(藤本植物、铁线蕨)、草本植物。

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小_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_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垂直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环境生态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生态群落实习报告四

实习地点:

实习目的:通过这次小珠山的实习,观察北方落叶阔叶林,进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青岛以小珠山为依托打造生态城市的相关问题。

我们于 5月22日上午8点从学校出发驱车前往小珠山开展为期一天的实习。小珠山位于灵山卫镇西北部,西越隐珠东北,北跨黄岛区辛安西南,属崂山山系,整个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13公里,宽约8公里,总面积约为104平方公里,境内有名称且海拔百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0余座,主峰大顶海拔724.90米。小珠山草木葱郁,树木品种繁多,稀有树种随处可见,白云寺遗址内的皂角树为明代所植,属北方罕见的树种,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1 小珠山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小珠山多生长温带阔叶落叶林,大部分为飞机播种造林而形成,属次生林。树木茂密,山地覆盖率可达70%。境内分布有樱桃树、撒刺槐、黑松等落叶乔木树种,形成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ecosystem)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其植物群落多为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地区湿润性海洋气候条件下的植被,分布于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1]。由于冬季落叶,夏季绿叶,所以又称“夏绿林”(summer green forest)。落叶阔叶林分布区一年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8~14℃,1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7月平均温度24~28℃,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mm[2]。落叶阔叶林的乔木树种都具有较宽的叶片,叶上通常无或少茸毛,厚薄适中。芽有包得很紧的鳞片,树干和枝丫也有很厚的树皮,这些都是适应冬季寒冷环境的结构。

落叶阔叶林的结构简单,可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主要由栎属、水青冈属、桦木属、鹅耳枥属、桤木属、杨属等种类组成。每年春季,乔木树种都在树叶未展开前争相开花。林下草本层多数为多年生的短命植物,借春天林内较强的光照,也争先吐蕊,构成了一个绚丽的大花园。它们在这个时期迅速地累积营养物质,迅速地发育。到了夏天,乔木长满了叶子,林冠郁闭,林内光照减弱,短命的草本植物便结束了自己一年一度的生活周期,另一类耐阴性的草本植物便相继出现,与乔木一道进入秋季,随着乔木落叶,草本植物也逐渐干枯。落叶阔叶林中乔木的种子和果实多数有翅,常在秋季成熟,借风力传播。而林下草本植物和灌木,则靠动物传粉并散布果实和种子。林中的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都不发达。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中有脊椎动物200多种,消费者中哺乳动物有鹿、獾、狐、松鼠等,鸟类有野鸡、莺等,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

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和暖温带的顶极群落。它在没有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凡排水良好地段的植物群落经各种演替系列,其最后阶段都是落叶阔叶林。在人类出现前,地球上落叶阔叶林的面积很大;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而不断缩小。典型的落叶阔叶林被破坏后,通常由小叶、喜光的杨、桦林所替代,在重复砍伐或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可演变成灌丛。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内叶面积指数为5~8,净初级生产力为10~15t/(hm2·a),现存生物量可达200~400 t/(hm2·a),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种类,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价值。

2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与资源利用状况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广、生物总量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森林覆盖率常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好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对于维持全球的能量和物质循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建设提供多种直接和间接的产品。

2.1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森林的主要组成是树木,树木生长期长,有些树种的寿命很长。在中国,千年古树,屡见不鲜。据记载,苹果树能活100~200年;梨树能活300年;核桃树能活300~400年;榆树能活500年;桦树能活600年;樟树、栎树能活800年;松、柏树的寿命可超过1000年[3]。正因为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这样的优势,所以森林对环境影响面大,持续期长,防护作用强大,效益显著。

2.1.1维持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种基因库。多种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据估计,热带森林地面积只有全球陆地面积的7%,但至少拥有世界上物种数的一半。这里有野生动物3000种,种子植物55000种。我国西双版纳面积只占全国的千分之二,但据目前所知,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500多种,约占全国同类物种的25%。

2.1.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能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据测定,林冠可以截留10%~30%的降水,枯枝落叶层和活的植被可使50%~80%的降雨渗入林地土层,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每公顷森林植被含水量可达200~400t,每公顷森林所含需的水分比无林地每年至少可多300m3,10000hm2森林涵蓄的水量,相当于一个容量为300万m3的水库,故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森林强大的根系可把土壤固着在自己的周围,土壤表面都被枯枝落叶所覆盖,提高了水分的渗透,防止土壤被冲刷。

2.1.3调节气候

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调节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有重要作用。大量对有林地和无林地的气候因子的比较证明,夏季和白天林内的气温均比林外低1~3℃,冬季和夜间则相反。据有关资料表明,1hm2的森林每天要从地下吸收70~100t水,这些水大部分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回到大气中。其蒸发量大于海水蒸发量的50%,大于土地蒸发量的20%。因此,林区上空的水蒸气含量要比无林地上空多10%~20%。同时水的蒸腾作用吸收大量热量,使森林上空的空气湿润,气温较低,容易成云致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2.1.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森林通过绿色植物光和作用吸收CO2,放出O2,维持大气中的CO2和O2平衡。1hm2的阔叶林,一天可吸收1t CO2释放出0.73t O2,可供1000人呼吸;每年每公顷森林吸收碳量,热带林为4.5~16t,温带林为2.7~11.2t,寒带林为1.8~9t。森林对烟尘和粉尘有明显的过滤、阻滞和吸附作用,同时大量减少空气中各种有毒细菌的传播。此外,森林还可以显著降低噪音,起到较好的隔声和消声作用。

2.1.5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屏障。在防护林和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灾、旱涝灾害可以得到防止或减轻。据林业科研部门多年研究,在农田林网内,一般可以减缓风速10%~20%,提高相对湿度5%~15%,增产粮食10%~20%。据各地观测表明,一条10m高的林带,在其背风面150m范围内,风力平均降低50%以上;在250m范围内,降低30%以上。

2.2森林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状况

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森林除了能够提供大量木材外,还能生产松香、樟脑、桐油、橡胶等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森林中既有大量的食用植物,如枣、柿、栗、猕猴桃、荔枝等,又有很多油料植物,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其中落叶阔叶林的许多树木,在建筑、家具、包装、制浆造纸和人造板工业等方面有广泛用途。落叶阔叶林中还有大量蜜源植物,可供放蜂采蜜。树木的枝、皮、花、果和种子有的可供药用。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森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造成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有:森林采伐、毁林种粮、森林火灾以及利用木材作为能源等。世界上无论少林国家还是多林国家,对森林及其培育都开始重视,并由主要以取得木材为主的经营方向,转变为发挥其多种功能的永续利用的经营方向。中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森林覆被率仅为12.7%;森林蓄积量86.6亿立方米人,均不足9立方米,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各地区森林覆被率的差异悬殊,较多的有黑龙江、江西、浙江、广东、湖南、台湾、福建等省,覆被率达到30%以上;其次为吉林、云南、广西、湖北、陕西等省区,覆被率在20%以上;而面积广阔的内蒙古、青海、新疆及宁夏等省区,森林覆被率都不足1%。中国森林的生产力较低。全国原始林大部分为成熟林或过熟林,每平方公里平均蓄积量约12900立方米,中国天然次生林多属中龄林和幼龄林,每平方公里平均蓄积量仅为4000立方米。目前全国有林地平均净生长率为2.66%,每平方公里年生长量为 184立方米。[4]中国森林的生长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这也说明中国现有天然林的生长受经营水平限制,同时也说明中国林地的生产潜力是很大的。

3 青岛建设生态城市

青岛作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应进一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崂山风景区等,抓住机遇,努力发展成为生态城市,这就提出了比环保模范城市更加全面的要求。如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生态学的概念,体现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以及和谐生存发展;生态城市对能源尤是自然能源的应用在效率方面有更高要求,在生产上做到清洁生产,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到绿色发展;生态城市从自然环境、社会基本设施、生活设施等更多的方面更加强调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生态城市所包含的人文因素较环保城市要更多;在生态城市的概念中,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比目前的居民要高的多。建设生态城市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经济投入、观念转变等多方面着手,就改善生态环境而言,应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巨大作用,以局部带动整体,从改善区域小气候开始,逐渐向外辐射,从而建设半岛生态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让我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也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应该影响绿色植物、动物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我们共同的家园,应该好好爱护她,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更为适合生存的空间。

生态群落实习报告五

摘要:被子植物可区分为草本和木本植物两大类。一般说的草,指的是草本植物,树指的是木本植物。草的茎柔软,没有年轮;树的茎坚硬,有明显的年轮。草本植物是较先进的植物,为各种草丛,滩涂中的昆虫,提供“衣食住行”。

关键词:草本植物,年轮,木本植物。

前言:

植物学的发展:(前人所做的努力)

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祖先通过他们的勇毅同智慧发现了各种草药的药理性,寒热性。进而治疗各种病人的病症,痛苦。这就是在我国的草本植物的发展。当今已是21世纪,让中医药继续发扬光大是各科学家,医生药师的重任。

在19世纪前国外发展得较我国慢,但当代发展地十分迅速。特别是近代与当代,植物学发展一日千里,新的代表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细胞生物学,引领植物学向更微观世纪进军。植物组织培养,植物PCR技术等在国外是较成熟的。

前人留下的问题:

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异同;植物体内的营养;草本植物为何高级于木本植物;

选“草本植物”的缘由:

草本植物,我们第一联想到草,草有很多用处。猪牛马羊等各类家畜也都吃草。竹子在日常生活处处可见,在我们中国还有竹子造的房屋。大自然中的野草不止是动物的食物,还能制造大量氧气,防止水土流失。

植物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的开发利用,能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但若违反自然规律地滥采滥用,则会破坏资源,毁灭资源,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因此,正确认识植物资源的特点,是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出发点。

意义与目的: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生物学的形态的鉴定技术和分类方法,培养学生具备生命科学的专业基础,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和从生物学研究;为开拓,发展生态学,环境学等边缘学科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一般的植物分类的理论基础。能认识30-50科植物。掌握重要植物标本采集的基本方法。认识(海岸)草本植物的特征。

3一般掌握大鹏半岛生物群落的植物分布类型。牢固掌握生物生态学和生物群落学的理论及其内容。

材料与方法:

植物专用钳,尖头钳,镐子,塑料袋,大编织袋,“红白蓝”大麻袋。

采集方法:

一个同学用小镐子,铲那些地上长的成株的植物;一个同学手持尖头剪或植物剪,剪下一些路边的树枝条(应该尽量带有花和果);一个同学带着大编织袋,把同组同学采集下来的植物放入袋中。

辨别技巧:

辨别植物所属科目时:应该注意植株的各种形态上的区别:根状茎,块茎;贮藏根,寄生根;单叶,复叶;轮生,对生,互生叶。。。。。。

注意:以上的特征就可以辨别大部分的植物的科目了。

花的基本构成:花萼,花被,花瓣,萼片,花冠,雄蕊群,雌蕊,花托等等。

每种花的基本组成,不尽相同。这可以区分各种植物。

实习日志:

7月19日

在海边山路两旁(鹿咀山庄入口路两旁)采集各类植物。下午鉴别植物,粘上纸条(上面写有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7月20日

在南澳高岭村路旁,直到其中一个七娘山入口处上山(田园乐生态花园),采集各类植物。下午鉴别植物,粘上纸条(上面写有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7月21日

在青少年训练营地外采集各类植物。下午进行植物实习考核。(桌上摆有五株植物,在纸上写种名和科名)

7月22日返校

植株的枝条(最好带有花果)或全株粘上纸条(上面写有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关于草本的问题:

植物生物多样性;

草本植物 (herbaceous plant或herb)―――自由的百科全书

草本植物是一类植物的总称,但并非植物科学分类中的一个单元,与草本植物相对应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但是偶尔也有例外,比如竹,就属于草本植物,但人们经常将其看做是一种树。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最显着的区别在于他们茎的结构,草本植物的茎为“草质茎”,茎中密布很多相对细小的维管束,充斥维管束之间的是大量的薄壁细胞,在茎的最外层是坚韧的机械组织。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也与木本植物不同,维管束中的木质部分布在外侧而韧皮部则分布在内侧,这是与木本植物完全相反的,另外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不具有形成层,不能不断生长,因而树会逐年变粗而草和竹子就没有这样的本领。相比于木质茎,草质茎是更进化的特征。

地球上已发现的植物中,草本植物占三分之二还多,大约有 30 万种,所有重要的粮食都是草,如小麦,大豆,高梁,玉米,稻米等。草本植物体形一般都很矮小,墙隅小草长不及 7 厘米,水稻、小麦也仅 1 米上下。

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植株一般较小,茎干一般柔软,多数在生长季终了时,其整体或地上部死亡。

按草本植物生活周期的长短,可分为:

1. 一年生草本(annual) 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就可完成生活周期的,即当年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水稻、大豆、西红柿等。

2. 二年生草本(biennial) 第一年生长季(秋季)仅长营养器官,到第二年生长季(春季)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冬小麦、甜菜、蚕豆等。

3. 多年生草本(perennial herb) 能生活二年以上的草本植物。有些植物的地下部分为多年生,如宿根或根茎、鳞茎、块根等变态器官,而地上部分每年死亡,待第二年春又从地下部分长出新枝,开花结实, 如藕、洋葱、芋、甘薯、大丽菊等;另外有一些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都为多年生的,经开花、结实后,地上部分仍不枯死,并能多次结实,如万年青、麦门冬等。

结论:

结论一:高等植物分类基础 (营养器官/生殖器官)

我组所采野外植物的种类(草本植物):约为30个科

1.木兰科 2.莎草科3.毛茛科 4.十字花科 5.藜科 6蓼科 7.葫芦科8.山茶科 9.桃金娘科 10.大戟科 11.蔷薇科 12.豆科(豆目的三亚科特征与区别)13. 禾本科14.杨柳科 15.桦木科 16.壳斗科 17.榆科 18.桑科 19.杜鹃花科20.木犀科 21.芸香科 22.无患子科 23. 24.马鞭草科 25.唇形花科 26.茜草科 27.忍冬科 28.菊科 29.百合科 30.兰科

鸡矢滕 茜草科 蒲公英 菊科 马兰 菊科 红车 桃金娘科

珊瑚树 忍冬科 九结 茜草科 土荆芥 金丝桃科 野甘菊 玄森科

黄牛木 金丝桃科 寄生藤 檀香科。。。。。。

结论二:长得高的就是木本植物?长得矮小的就是草木植物?木本植物庞大些就是高级些?

答:都是错误之见。无论草本还是木本,都是被子植物的一种。而草本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较高等的。

茎的角度来看,①草本植物是较进化的植物,茎较柔软,有些属种还可攀爬,以便缠绕住高大的树来使叶子“挂”得更高,以便进行光合作用。

叶的角度来看,①草本植物的叶多为对生或轮生(利于最大限度地进行光合作用),②叶形较复杂,复叶等较多形状(木本植物多为单叶,一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若叶片有受损则整个叶片叶柄都“报废”)。

花的角度来看,①较多草本植物为单性花,减少了自花传粉的可能,保持杂种优势②有些草本植物甚至是雌雄异株,便于杂种优势③花被多数分化为蕚片和花瓣,使花的形状更优美,蕚片对花被有保护作用

生活型来看:草本植物大多数为一年生,优势是更新的次代多了。虽然每一代的生命短了,但是物种有新鲜的“活力”,其实这是先进性的体现。

3406